0%

  诸行无常是你于此世遭受痛苦、挫折的原因。

  如果你能缓慢地行走,没有任何想要获得什么的念头,便已经是一名优秀的禅门弟子。

  入道之门屏息外界的诸多攀援之物,并止内在的情绪与妄念,当你变成一块砖或一面石墙,你便入了道。

  虽然由你的推想,你可以有一种试验性的理解;然而,你应该由经验而理解空性。

  叙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是实相,而当你认为它是实相时,已经包含你个人的观念和想法,那是一个自我的概念。

  大小方圆,并不属于现实实相,它们仅仅是观念,这就是空去水杯的含义。(忘记已有的观念)

  当我们分析一己的经验时,就产生了时间或空间大或小、重或轻的概念;某种的衡量尺度是必要的;以我们心中的各色各样的衡量尺度,我们经历着事物。然而事物本身并不存在衡量尺度,那是我们强加到实相上的。

阮云:先生未生之前各种尺度何在,又何必头上安头。

  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因为我们有无限的欲望。

阮云:因欲生贪,因欲生嗔,贪嗔既久,陈陈相因,愚痴无救。

阅读全文 »

no man is a island.

  西谚有云“没有人是个孤岛”,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多自我价值都在社交中实现,自是离不开沟通。

  但真正的沟通又是何其难?某种意义上,你永远都不能知道对方真正的意思。当然,有时你连自己是什么意思都不甚了解。

  在聊天中经常出现的是,表面上相谈甚欢,背地里很可能是呵呵一笑。毕竟不同价值观,你不能奢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不然怎么老说知音难觅呢?

  叔本华曾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大师所言简直入木三分,而且这些刺猬靠得太近的时候,会说“这个距离太热了”,而不是“你刺到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乃至交往,正是寻找这个合适的距离,这个对双方都合适的距离。

  人人都有刺,你的刺一方面是你防卫的武器,另一方面阻止距离更近一步的枷锁。没安全感的人,他的刺就特别长,这样虽然安全了,但别人永远无法接近你。所以我们往往躲在自己厚重的防卫之下,同时感叹着“怎么没有真正理解我的人呢?”。

  但其实这些刺都是无用的累赘,你以为它能保护你,其实它把所有人都隔离在外。其实能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敞开你的心扉吧,你会找到真正的知音,就算不幸有人要辱骂你伤害你,你不放在心上,他就无的放矢。

  放下无谓的防备,追求无碍的沟通。

缘起

在工作中发现有获取linux具体开关机时间和类型的需求,可以通过分析/var/log/wtmp日志文件得到。
通过last -x -F可以将/var/log/wtmp输出以下格式。

阅读全文 »

python包导入机制

包是指含有__init__.py的文件夹,模块就是一个.py文件。

python的包和模块是先查找buil-in moudle然后是sys.path这个list里的所有路径。

  • sys.path[0]是启动Python解释器的脚本所在路径
    • 比如运行python task/admin.py,sys.path[0]是'/home/code/taskman/task'
    • 启动脚本是符号链接时,sys.path[0]是实际文件所在路径,详见
    • 如果启动的是python解释器,如idle,ipython等,sys.path[0]是''
  • 如果sys.path[0]是'',这个值等于当前工作目录也就是os.getcwd()的值,也就是linux的pwd的值,你可以用os.chdir来改变工作路径。
  • sys.path里余下的元素是python环境变量里的一些路径

还是分析之前的那个例子

阅读全文 »

面向对象基础

  1. 类是对对象的抽象,抽象类是对类的抽象,接口是对行为的抽象。
  2. 如果行为跨越不同类的对象,可使用接口;对于一些相似的类对象,用继承抽象类

抽象类是自底向上抽象出来的,接口是自顶向下的设计,也就是接口是预设计,抽象类是后抽象。
所有设计模式都是为了维护的方便,如果你的代码确定不需复用,阅后即焚,则设计模式是多余的。

敏捷开发:通过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单一职责原则:就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改变的原因

开放-封闭原则:对于扩展开发,对于更改封闭

依赖倒转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里式代换原则:依赖父类则可用子类代替,反之则不可(子类型必需能够替换父类型)

迪米特法则: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相互相互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该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阅读全文 »

背景

  当你维护旧项目的时候,可能要优化一些原有的代码,又不想大改特改。毕竟设计模式的原则是对更改关闭,对扩展开放。假如大改特改势必会引入新的bug,增加测试的工作量。优化代码的目的是提高稳定性和效率,如果引入了新bug就得不偿失了。

  这时我们可使用适配器或装饰器,在不改变调用的情况下,优化代码。

阅读全文 »

  吾实乃庸人,于理虽觉明晰通达,于情却犹豫不畅。

  独处之时意淫幻想,骤然临之慌乱畏惧不前。平生如遇佳人则豫惧无措,欲与之亲近而不得。而后偶一回想,怅然颓首而无所解。如此于人于己有何益处,空留念想,只招惆怅而已。

  呜呼,面皮之为物当得了几两干饭,胆气之所缺非得几斤豹胆所能解。

  为文以纪,聊为自勉,愿余能一扫前非。

  人事皆非己见,人心不堪洞见。

  既不若向之所求,何须用心添烦恼。

  不谏已悟,来者可追。

  当效拂袖,心役即脱。

  这世界上这么多纷争与烦恼,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他人为敌国、以邻为壑等等层出不穷。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为同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同一个人),价值是全然不同的。

  可能你认为重于生命的东西,于他人不过徒增笑谈尔。比如信教者的斋戒等行为,对无神论者来说是多余的,而对信徒来说却是可能比生命更重要。
  
  又如,你还在大学的时候,这时的时间对你来说十分廉价,所以你愿意去发8元每小时的宣传单;等你事业有成或是垂垂老矣,你还愿意花这一小时去干这个吗,也许只会感叹自己当时太年轻吧。一个人尚且不能理解年轻时的自己,又怎能奢望他理解别人呢?
  
  真正的相互理解是要认同他人对事物价值的判定,但一个事物对他们的价值有天壤之别,这样你叫他们如何相互理解呢?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情况呢?也就是怎么寻找一种相对普适的价值衡量方法呢?
  
  我的一个浅薄的思路是,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可以通过这个人的付出相对自身的稀缺性,这种付出包括物资的付出和精神上承受的压力。
  
  比如说,一个乞丐付出了仅有的100元买了个表,和一个百万富豪付出1000元买了个表。对乞丐来说这表是全部,而对富豪来说表是1/1000。因此乞丐对表爱护有加,富豪对表弃之如弊履,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也可以说乞丐的表价值大于富豪的表。
  
  虽然绝对价值不可判定,并且造成很多纷争。但是,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价值不同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至少在市场经济里,你们完全可以交换这些东西嘛。

  要之,于娑婆世界中,众生皆苦,要以事物相对他人的稀缺性来看他人的付出与承受,如此理解他人才成为可能。

背景

在linux服务器上工作,常常和rm打交道,难免手滑删除了重要的东西。而且linux又没有回收站功能,一旦删错东西真是欲哭无泪。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说多了都是泪。
主要思路是用mv命令代替rm,将要删除的东西移动到回收站目录。

方案

新建删除到回收站脚本

mkdir ~/bin

vim ~/bin/trash # 将下面的内容写入

1
mv -v $@ ${trash_bin}

chmod +x ~/bin/trash # 增加执行权限

登录时初始化回收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将以下内容追加到"~/.bashrc"中,回收站是以每天的日期新建文件夹

today=$(date "+%Y%m%d") # 形如20160606格式的日期

trash_bin="/tmp/trash/${today}"

if [ ! -d "/tmp/trash" ]; then
mkdir "/tmp/trash"
fi

if [ ! -d ${trash_bin} ]; then
mkdir ${trash_bin}
fi

export trash_bin # 加入环境变量

alias rm="~/bin/trash"

概述

文如其名,是由91篇关系不是很紧密的python文章集合而成
这本书和国内很多技术类书籍一样,排版的代码缩进很有问题,还有文章有些观点并不正确。

除此之外,还是有很多有用的知识点,需要读者自己辨别。

笔记

Python的包和模块规范

结构日益规范化。现在的库或框架跟随了以下潮流:

  • 包和模块的命名采用小写、单数形式,而且短小。
  • 包通常仅作为命名空间,如只包含空的__init__.py文件。

x, y=y, x赋值

Python表达式计算的顺序说起。

一般情况下Python表达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但遇到表达式赋值的时候表达式右边的操作数先于左边的操作数计算,因此表达式expr3, expr4=exprl, expr2的计算顺序是exprl, expr2 —> expr3, expr4

因此对于表达式x, y=y, x,其在内存中执行的顺序如下:

  1. 先计算右边的表达式y,x,因此先在内存中创建元组(y,x),其标示符和值分别为y、x及其对应的值,其中y和x是在初始化时已经存在于内存中的对象。
  2. 计算表达式左边的值并进行赋值,元组被依次分配给左边的标示符,通过解压缩(unpacking),元组第一标识符(为y)分配给左边第一个元素(此时为X),元组第二个标识符(为x)分配给第二个元素(此时为y),从而达到x、y值交换的目的。

提高and、or表达式的效率

python的and、or表达式并不会将每个值都算出,一旦整个表达式的值已知,其他部分就不会被计算,并且返回最后计算的那个值。
因此,在编程过程中,如果对于or条件表达式应该将值为真可能性较高的变量写在or的前面;
而对于and则相反,应该推后。

阅读全文 »

四念处观

  1. 身体的观察——身随念处
  2. 心情、感觉的观察——受随念处
  3. 内心的观察——心随念处
  4. 法则的观察——法随念处

欲望和干劲是两回事,干劲反而因为欲望的压力而消耗。

博主云:你的欲望和使欲望满足的方法往往是两个东西,所以欲望越多,越不知道该干什么。欲望想要的是一件事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却仅仅是每一个具体的过程。

难以抉择会给心灵带来极大负担。

博主云:人在一段时间内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一个选择在内心停留越久,对自制力就越大损耗,自制力耗尽就表现为什么都不想做。

欲望最原生的材料就是压力,即是苦,所以说将我们驱逐至欲望的正是(痛)苦。

一直待在痛苦的世界是不好的。

我们的欲望并不是自己的欲望,它是你前一段时间所有行为对当下心灵的残留影响。

往往看起来高尚伟大的“xxx主义”,大致上总说着一些漂亮的场面话,实际上只是执着于想要增加自己所属团体的利益。

觉得快乐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这往往会导致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就是扩大欲望。

博主云:因快乐而生欲望,因欲望而生执着,因执着而造业。

阅读全文 »

  有些人以为生活只有诗与远方,后来他离开了生活。
  
  有些人以为生活只是眼前的苟且,后来他失去了自我。

  人生在世,无论理想如何远大,终须为稻粱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前提没这点俸禄也不至于饿死。若是形式迫人,虽嗟来之食亦受之。一旦不为生计发愁,迎接你的必是诗与远方。故我先欲求之财务自由,后践吾心之所向。

  不够强大的理想主义者,一大部分矮化成了现实主义者,另一部分成了随波逐流的躯壳,余下的抛弃了这个娑婆世界。
  
  而我,先欲求安身立命之所,后追寻最初的梦想,希望能走得更远。

  对于初学者来说,python的类变量(也就是java中的静态变量)和实例变量(也就是属性)有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时对这些特性深入了解有助于理解python的面向对象思想。

类变量与实例变量区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class ClassA(object):  # 1
... num1 = 1 # 类变量
... def __init__(self):
... self.num2 = 2 # 实例变量,或者说属性

>>> a1 = ClassA()
>>> a1.num1
1
>>> ClassA.num1
1
>>> a1.num1 is ClassA.num1 # 2
True

>>> a1.num1 = 3
>>> a1.num1 is ClassA.num1 # 3
False

>>> a1.__class__.num1
1
>>> a1.__class__.num1 = 4 # 4
>>> ClassA.num1
4

>>> a2 = ClassA()
>>> a2.num1
4
  1. 这里我们定义了ClassA类,它有一个类变量num1,还有一个实例变量num2
  2. a1是ClassA的一个实例,当我们写下a1.num1的时候,实际上是引用类变量num1,因此a1.num1 is ClassA.num1值为True
  3. 运行a1.num1 = 3的时候,其实给a1绑定了一个属性num1,这是动态语言的特性,此时a1.num1 is ClassA.num1值为False
    因此我不建议通过实例的名称来引用类变量,这样容易引起混淆,你以为改变了ClassA.num1,其实没有。
    这里就扯到了Python的作用域与命名空间,运行a1.num1的时候,先是在a1自己的命名空间内查找num1,没找到就在所属类的命名空间找,还没有就抛出AttributeError: 'ClassA'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num3'.
    运行a1.num1 = 3之后,a1自己的命名空间内找到了num1,就不继续往上查找了。
  4. 如果此时还想通过a1访问和改变类变量num1,可以通过a1.__class__.num1来访问。

以上这些,也适用于staticmethodclassmethod

如果ClassA还有父类

阅读全文 »

占座党乃图书馆通病

  凡是条件好一点的图书馆,只要工作人员不禁止,必定有一部分座位因占座党而闲置。
  
  举我最近去的广州图书馆为例,我早上9点开始自习,到下午5点,占座的人始终没来,而且不是一两次。几乎每次有占座的,很大可能一天都不来。
  
  这也很好理解,既然需要占座自然是来的意愿不是很强,不来自然是情理之中。人皆有惰性,无可厚非,但座位有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为好。

在图书馆玩手机很畅快

  除占座党之外,手机党和电脑党也是图书馆一大特色,并且与年龄无关。
  
  今天坐我对面的是个大概60岁的大爷,先是早上来没找到位置坐,把我对面的占座党呵斥了一通,抢了她占的座位。然后等我下午从图书馆出来时,他手上拿的手机还没有放下。既然玩手机,在家里不是更舒服吗,何必呢?学得下就学,不行就回去休息,在这磨洋工除了求个心安之外毫无裨益。
  
  另外,品行、习惯与年龄没多大关系,不好的不改正,年纪大了还是不好,不过是习惯了而已。俗语说三岁看老,未免夸张了点,十三、二十三看老估计是十拿九稳。
  
  人呐,还是要对自己有所要求,若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没有丝毫长进,多么可悲,多么可怕。年少时不学好有人教育你,年老了还无长进,无需教育也无人可教育你了。

免费的终究会被滥用

  在卫生间,洗完手,有一人擦手用了接近2米的纸,很大一堆,不知道什么心态。如果你平时在家都是这样使用,我无话可说,但仅因为免费就滥用,未免太下作了。
  
  免费的东西并不是没有成本,而是一些心存善念的人承担了,因此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因心存感激。
  
  一切免费的物品,如图书馆的座位,如纸巾,如果不能在使用价值或者获取代价上和通常物品加以区分,就不免会被滥用,导致真正需要的人不能得到。
  
  而这正是这个世界的可悲之处,所有事物并不是让需要的人得到,而是让有取得优势的人得到。